生活

開箱飲食文化藝術作品 探訪客家色香味俱全創作

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藝術作品徵件計畫,今年以「客家飲食文化」為主題,將於11月30日至113年3月31日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登場,邀請五位藝術家李翊誠、陳姿華、趙書榕、顏亦均、謝騆瑜,帶來色香味俱全的藝術創作,透過飲食來認識客家文化。

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藝術作品徵件計畫,今年以「客家飲食文化」為主題。翻攝台北市政府

 

飲食文化的形成不僅代表一個文化族群的生活方式,更體現了過去與現在的文化傳承、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結合。這次展覽創作題材涵蓋客家食材、草本植物、飲食的記憶採集,展覽現場也將創造觸覺、嗅覺、視覺等感官體驗,帶領大家認識客家族群特有的飲食文化。

飲食文化代表一個文化族群的生活方式,體現了過去與現在的文化傳承。翻攝台北市政府

 

藝術家陳姿華的創作《豐食.面帕粄.彩霧》將自身喜愛的客家食物化作時間堆疊的風景,觀察面帕粄的製作過程,蒸煮、等待成型、堆疊分切,在挑高的展場空間垂墜著象徵「面帕粄」的布料,結合米的香氣,讓觀眾在稻香中穿梭遊走,是一件蘊含米香氣味的作品。

藝術家陳姿華訪問美濃客家粄條傳統工法。翻攝台北市政府

 

藝術家謝騆瑜以《草茶》為題,探究客家草與茶的氣味經驗記憶庫,來自於草與茶的經驗記憶庫長什麼樣子呢?本次創作以草本植物裝置為道具結合行為藝術表演,邀請觀眾駐足嗅聞,一同進入《草茶》的參與式藝術創作。

↓↓↓《廣告》請繼續往下閱讀 ↓↓↓

藝術家顏亦均長期關注身體動作與媒介的互動關係,本次創作《病子歌》以客家曲調「病子歌」的靜態歌詞聯動3D建模軟體產出一件立體雕塑,並設置成餐桌形式做展出,表現古代飲食文化中對於女性的思索。展示作品邀請觀眾打開桌面上的菜單,點擊進入「病子歌」的AR濾鏡與菜餚進行互動,喚起食物的記憶,來一趟探索飲食與身分的旅程。

藝術家顏亦均《病子歌》創作過程。翻攝台北市政府

 

紙是輕薄、卻又能夠乘載各種不同訊息的物質,除了印刷做成書籍之外,也常常運用在食器方面,像是蒸炊粄食會用到的紙材,可以說是食物文化中非主角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藝術家李翊誠以紙為承載,作品《片段採集》運用拓畫、吸附、黏貼,將在地飲食的景物、氣味刻畫在紙張上,變成一種採集空間感、視覺、觸覺和嗅味覺的非典型地圖。

藝術家趙書榕則以身邊十多位客籍親朋好友田野訪談為基礎,作品《Dwelling ↔ Drifting》將訪談家庭的珍貴照片與物件翻模成磚,藉由「磚」和「行李箱」的堆砌展示,堆起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感,猶如時間空間記憶的封存和結晶,透過「時間」層層堆砌出飲食風景,封存酸甜苦辣的情感記憶。(記者黃子瑋/台北報導)

藝術家趙書榕《Dwelling ↔ Drifting》創作過程。翻攝台北市政府

投訴爆料信箱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廣告託播專線:02 2764-0263
超前新聞網News網址:https://leadnews.tw
歡迎臉書粉絲專頁留言、按讚、分享,與 小編 互動喔!

02-2764-0263

E-mail:leadnews0263@gmail.com

地址: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699號5樓之3